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傳習方案
傳習文獻
歷屆傳習
傳習故事
99學年
98學年
97學年



 

【結案報告】 97-1傳授者:劉唯玉教授/學習者:林玟秀助理教授

 97-1傳授者:劉唯玉教授/學習者:林玟秀助理教授   

一、緣起
長年來我們(唯玉與玟秀)即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彼此間一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民間版」的傳習在我們的互動中行之有年;是故,唯玉於會議中得知學校即將推出傳習計畫,即第一時間轉知與玟秀,於是我們「官方版」的傳習,就這樣搬上檯面了!

二、主要成果
Hunt, T. J. & Hunt B. (2003)指出,大學教授應請大學生將自己視為比大學生更有經驗的「學習者」而非「專家」。因此,「教」的過程變為「引導學生穿越我們己了解且能與同他們同享的學習過程」。有時,大學生也會引導大學教授經過此過程。
大學新進教師比大學生更有經驗,因此「陪伴」、「同行」、「等待」更是需要。事實上,mentor在研究與教學上也許較有經驗,但此經驗在快速變動的社會與大學生態中是否仍是最佳策略?新進教師年齡距離新新人類較近,基於其長期的「學習」、「教學」、「工作」、「生活」等累積的智慧,在彼此的分享與討論中亦可提供 mentor很好的想法與建議。而在人生的許多其他議題上,新進教師反而是 mentor。
唯玉與玟秀教授在參與方案前已是談得來的朋友,每學期三不五時就會彼此相邀一同聚餐分享。進入此方案的第一次「會談」,唯玉的「工作取向」太強,「太好為人師」反而使唯玉與玟秀的關係有些緊張。 Mentor完整的翻譯是「良師益友」,這個方案最重要的恐怕是那個「益友」,而非「良師」。唯玉發現執行這個計畫時,mentor應把重點放在自己如何成為對方的「益友」。好的mentor是真誠關懷,與她/他同行,陪伴並等待…。時候到了,就開花結果…。

三、結論與建議(含省思)
大學教師間的傳習需要有什麼環境與條件?
1.需要「陪伴」、「同行」與「等待」。如果新進教師沒有問題要「問」, mentor就不要急著「 問」。否則,彼此的關係會很緊張。可能發展的益友關係反被扭曲或夭折。
2.營造「同行」與「陪伴」的機會。例如,邀請新進教師一起參加教師專業成長研習;合作開發新的教學方法;協同進行研究與共同發表等等…。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