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教學錦囊
教學處方
課程設計
教學計劃
教學科技
有效教學
討論技巧
作業測驗
評量回饋
運用TA
鼓勵學習
服務學習
了解學生
多元升等
新進教師
心得分享
全英語教學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老師教了嗎?學生學了沒?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老師教了嗎?學生學了沒?
2012.5 第37期
                    文/史美瑤
美國麻州大學安姆斯特校區教學發展中心副主任
 
國外如美國等許多大學除了實施學期末的教師教學評量,也逐漸開始使用「期中教學評量」。期中評量是以「教學與學習改進」為目標,讓學生在學期課程的中期階段,針對教師的教學和自己的學習成效,提供教師回饋(診斷),一方面使老師有機會在下半學期對教學做適當與適時的調整,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學生針對自己在這一門課程中,需要老師或其他方面協助的部分,做一個回顧與整理,讓教師與學生都有機會進行反思。這種階段性教學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的功效是及時性、個人化的,而且可同時在「教」與「學」上做雙向的導引與改善。
 
大學教學與學習的五大挑戰
 
根據美國麻州大學安姆斯特校區(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教師教學發展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 Faculty Development)彙整過去15年來所做的期中教學評量資料,我們列舉出五項大學教師應多加考慮的教學策略:
 
1.連結課程中所學的內容(課堂的上課內容、實驗室、課外作業等)
 
在期中評量裡,學生常反映他們不曉得為什麼要學教師所要求的「觀念、知識」,或是「作業」。他們希望老師能提點他們課堂所學與實驗或課外作業之間的相關性,或是給他們一個較宏觀的視野(big picture),來了解這些課業的意義
 
大學教師因為累積了多年的專業知識,往往忽略學生其實是缺乏經驗、沒有宏觀的專業訓練的初學者。被教師視為理所當然的「全知識」,對學生而言都還只是片面、支離的「小知小識」。學生也無能力發掘課程中的相關性與連結性。因此,學生多希望教師能多引用實際生活上的例子,甚至是教師自身的經驗,來幫助他們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他們也希望教師可以透過短片,或是經由網路上的資源,給他們不同的學習經驗。
 
教師們也可以設計讓學生學以致用的作業――讓學習能從理論延展到應用與整合。此外,在人數多的大班課程裡,經常有教學助理協助教師帶實驗課程或是分組討論,但因缺乏縝密的課程設計,學生常覺得內容與課堂所學並不連貫。學生希望教師能將這些「周邊」的課業活動與整體的課程更加緊密連結,讓他們知道為何而學、為何而做。
 
2.互動、討論的學習方式勝過直述性的上課方式
 
學生常表示不希望單單只由教師來教授他們,也希望能多跟其他同儕學習、交換意見。雖然學生們皆景仰教師對專業的熱忱與學識修養,且課堂裡的諄諄教誨也會讓學生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學習動機,激勵他們的學習熱誠,不過,多數學生表示更喜歡教師安排課堂討論,他們可以從討論中受益,勝過僅聽教師單方向的直述。
學生們認為,透過討論可以學會聆聽別人的意見,訓練表達能力,培養說理的習慣,學會尊重別人的態度。教室是一個集體創作與學習的地方,而不只是彼此競爭分數的比賽場地。他們希望能由教師帶領他們討論,由討論中將學到的知識內化、深化,而不僅是吸收、記憶老師所教的知識。
 
3.公平、公開、多樣的學習成效評量
 
學生常抱怨教師給的考試(學習成效評量)是「教大考小」,認為教師在課堂中教授廣泛的觀念,但考試時卻針對極細微、瑣碎的概念來測試學生。評量(考試)應該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有的學生擅長考試,有的學生就是無法從容的在限定的時間與規定的考試模式中,展現他們真正學到的知識。教師應該了解每個人發光發亮的「點」都不一樣,給學生多樣式評量的機會,也是給學生不一樣的成就機會以及學習機會。評量是提供學生另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只給學生一個分數而已。
 
4.認識學生
 
教師所表現出對學生學習的關心,是期中教學評量中學生經常提及的良好教師特質。學生最常注意到的是:「我的教授認得我。」(“He/She knows our names.”)――老師認識每一個學生,叫得出每一個人的名字。教師的用心,可以讓課堂變成師生都相互熟識的學習團體(learning community)。教師將知識傳播與解惑轉換成身教,讓學生不但與知識互動,也讓他們連結學習情緒,提升他們學習發展的動力 。
 
5.利用多媒體科技教學與學習
 
現在的大學生是所謂的「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他們習慣接收結合圖像、動畫、聲光等界面的資訊。教師於課堂中運用學生所熟悉的多媒體,或是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呈現或創造他們所學到的新知,都對學生有正面幫助。科技並非只是學習上的附加物,而應融入學習中,但同時也要考量到並非每個學生都有財力或能力使用多媒體作為學習的工具。教師本身也須了解如何適當地運用科技,否則根據期中評量的回饋發現,學生認為那些無法順利操作科技的教師,是在浪費課堂的時間。
 
期中教學評量改善學習氣氛 增加學生參與感與學習動機
 
期中教學評量不是僅著重教師的教學成效或教學方式,也不是教師「受歡迎度」的競賽(Popularity Contest)。它讓學生在學期中綜合考量自己的學習現況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及態度,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學習成效的關心,同時也可激發學生在學習上反省和負責的態度。而教師也可在教學中心專家的協助下,針對教學方面進行調整與改善。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動機,也可以改善課程學習的氣氛。
 
資料來源: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5/01/5660.aspx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