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教學錦囊
教學處方
課程設計
教學計劃
教學科技
有效教學
討論技巧
作業測驗
評量回饋
運用TA
鼓勵學習
服務學習
了解學生
多元升等
新進教師
心得分享
全英語教學

盲生融入教學

盲生融入教學

在教學班級中出現視障生,該如何因應?是否需要給予特殊的規劃?發展一套對於視障學生的教學策略?例如使用PPT或相關講義時,先提供電子檔案給他們,讓學生可以從盲用電腦中先閱讀,課後也可以使用。或是課堂中特別關注看不見黑板與螢幕的狀態下,學生需要哪些輔助資訊,依情況需要,請助教或旁邊的同學,幫忙小聲即時提供聽覺無法取得的資訊。
以教育政策而言,盲生可以讓修課同學實際經驗到回歸主流的價值與融合教育 實施方式的重要性與細節。以班級整體來看,這樣獨特的個體對於教學者而言,勢必產生衝擊,且需更多的配套措施,教學也需再次重新思考其因應策略。
為了避免教學者的創新設計成為視障生的負擔,教學者擬先與其原系的老師、主任訪談,了解學生特質,並與視障生溝通初步規劃的適當性。學期間教學者與助教持續與視障生溝通,瞭解課程創新所需的步驟是否合宜、是否造成他的壓力或困擾,並尋求共同設計與參與的機會。
以下內容簡述教學者的創新構想與實施方式:
  • 創新基礎:
    以「特殊學生」如何納入班級經營為主題,設計創新方案。以回歸主流教育、融合教育的理論基礎為依據,培養學生對特殊學生的認識,產生積極的行為。透過各項課程方案,期望充分運用校內外及社區資源,作為課程創新的特色。
  • 現身說法:
    避免學生以傳統特殊學生為「不足」的思維模式,開拓「不同並不是不足」的視野。請特殊學生現身說法,將自身學習經驗、觀點,分享於班級。由老師與助教協助特殊學生,進行經驗分享內容規劃與呈現方式。
  • 校內資源:
    運用校內資源,瞭解校內資源生在本校學習的狀況,以產生對資源生、特殊生的認識與瞭解。邀請校內參與資源生工作相關人員或學生,進行分享討論。
  • 校外資源:
    舉辦講座與座談,邀請在地特殊學生及其家長到教室,進行經驗分享,針對「老師可以怎麼做」的主題,提出學生與家長觀點的意見,並與同學對話,深化思考與學習。
  • 戶外教學:
    利用在地資源作為戶外教學現場,進行實地參訪。瞭解特殊學生所面臨的社會適應與長期發展困境,並實地瞭解,家長與社區如何共同努力與建構適合特殊學生生活與學習的環境,以反思學校體制的不足,願意為特殊學生在學校體制內,多盡一份心力。
 
國內學者詹志禹(2003)曾討論到「學生—教師—課程」之間是一種演化歷程關係。「教師因為心中有學生所以才會從事課程轉化與教學創新的工作;教師若具有開放的心靈,對學生的變異善加考量和選擇,學生的創意與個別差異,對於課程創新就具有潛在貢獻;當教師對學生的反應或學習成效越敏銳,越願意面對問題,越歸咎於課程與教學時,將越勤於課程轉化與教學創新工作。(169)」這樣的演化歷程體現在此創新教學的實際案例當中。 
※註解:
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本文指稱回歸主流的為特殊需要(尤指身心障礙)兒童回歸到一般學校普通班就讀的特殊教育理念與政策。教學者國於86年開始逐漸執行回歸主流教育。(吳清山、林天佑,1996a:69)
融合(inclusion)教育:係指身心障礙學生之安置方式,由特定的機構走入一般社區;由特殊學生轉至普通學校;由特殊班進到普通班,也就是強調回歸主流和正常化。在86年修正的「特殊教育法」第14條規定:「為使就讀普通班學生之身心障礙學生得到適當之安置與輔導,應訂定就讀普通班學生身心障礙學生之安置與輔導辦法,其辦法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之。」(吳清山、林天佑,1996b:68)
 
資料來源:顧瑜君老師,東華大學九十五學年第一學期創新與教學改進課程:班級經營之成果報告。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