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教學錦囊
教學處方
課程設計
教學計劃
教學科技
有效教學
討論技巧
作業測驗
評量回饋
運用TA
鼓勵學習
服務學習
了解學生
多元升等
新進教師
心得分享
全英語教學

誰是教室的主角?

誰是教室的主角?

一般而言,以下這些都授課相當常見的問題:

1.老師都在講課,很少跟學生互動;
2.整節課都是老師在說話;
3.學生沒有發言的動機,只是被動地回答問題;
4.學生沒有事先預習;
5.由某個學生主導討論;
6.學生只想得到問題的答案,而不是進行問題的討論。
實作課程也有類似的問題,也就是課程以老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所以留給學生的空間通常很少。有效教學的原則正是要讓學生感到他們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加入課程的互動中,還有就是不能讓學生感覺到有什麼發言是不適當的,老師必須對各種答案都表現出真正的興趣,而非只有對「正確」答案感興趣。
以下的實例說明了不同學科的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學習:
案例一:人文科學
為了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與質疑的精神,教授「15世紀義大利精緻藝術」的二位教師Lybeck與Yencken運用了合作學習的技巧;也就是要求二個學生為一組共同報告一篇文章,學生必須負擔起教學的全部責任,因此這並不是一般的報告,而是必須帶著其他同學探索重要的概念,以及提供必要的資訊,而且要提出與重要概念相關的問題以供大家討論。

將學生放置在這種極具挑戰性的情境下是需要提供許多支持的,因此教師必須細心地設計每堂課的教材以達到預期的目標,並且要事先與報告的同學討論課程可能進行的方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課程,因此老師儘量不介入上課。為了讓學生學習到課程進行的模式,前兩堂課由老師來帶,之後才交給學生帶領上課。
案例二:動物學
教師Taylor與Hyde應用了有效學習的概念來改善動物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課程通常會先就重要的問題進行導言,之後以短片觸發課堂工作坊的進行方式。隨著課程的進行,學生會逐漸從依賴老師轉變為自我負責的學習模式。以下是不同教學目標所運用的策略,根據教學目標而定的評量也是學習的支持系統之一:

1.解剖學:包括授課、解剖、網路自我評量;
2.3D器官辨識:包括授課、解剖、網路自我評量;
3.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包括授課、解剖、網路自我評量、實作、個別指導、看影片、隨堂小考、寫作業;
4.恆定性概念:包括全班討論、網路自我評量、電腦實作、看影片、課堂小考、寫作業;
5.動物飲食的評估:授課、實作、看影片、寫作業;
6.問題研究:線上工作坊、寫作業、個別指導;
案例三:統計學
雖然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符合學生需求會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感,但統計學教師Dunn仍然運用這種教學策略。以下是Dunn在二個小時的課程中會進行的活動:

1.全班性活動:一起進行小型的樣本調查;
2.討論:很快地討論資料分析牽涉到的概念;
3.分析:討論資料分析的目的;
4.授課:就基本分析需要用到的技巧進行授課;
5.全班性活動: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統計技巧;
6.授課:就統計牽涉到的步驟進行授課;
7.個人活動:課堂外的個人作業;
8.練習:以電腦軟體練習進一步的技巧;
9.考試:以了解學生不懂的地方以及是否有額外需要。
參考文獻
Ramsden, P. (2003).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learning.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 (2nd ed., pp. 145-175).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