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教室:老師可以怎麼做
|
在電影《悲憐上帝的小女兒》(Ponette)中,小女孩波娜特因為喪母而躲進自己的世界,每天幻想母親復活跟她說話、陪她玩,變得跟無憂無慮的同學格格不入,最後,在絕望的狀態下,波娜特來到了母親的墓前,用她一雙小手挖掘的泥土自己埋葬了母親,在這一刻,她終於了解了死亡的意義。這部電影能給予教師什麼啟示呢?您是否有思索過,每天面對的學生能夠了解同學的感覺到什麼程度?他們又如何構築自己的世界呢? |
多元文化教室中的影響因子
不論身為教師或是學生,這是處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經常會面臨到的問題:如何面對別人的差異?同時如何處理自己與別人的差異?以下這些議題是教學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有所意識的: |
1.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差異
在這方面教師可以檢視:學生是否生長在有文化或族群意識的家庭或社區?學生在學校是否面臨格格不入的困擾?學生在往返於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過程是否順利?
2.多元社會的歷史
在這方面,教師可以檢視歷史如何影響學生的自我認識;許多人都已經意識到歷史的力量,不論是古希臘時期的歷史還是十九世紀的美國黑奴史,都在無形之中形塑我們的自己以及與他人的互動。
3.族群文化認同的角色
學生的姓名說明了她/他所受承載的認同與歷史,無論她/他是白人、有色人種、多元族群後裔、亞裔,我們都必須察覺這對學生本身的意義、在人際互動的意義、以及對教學者的意義,而檢視教室、課程等隱含的期待或偏見。
4.多面向的討論
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檢視學生是否勇於或畏懼發言、所使用的語言與文化對討論的影響、討論議題是否反映教室的多元性、族群差異可能引發的情緒、學生如何經歷多元觀點、教師是否支持多元文化的討論等。
5.權力的分享與轉移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多元權力有所意識,觀察的面向包括:教室中是誰在掌握權力、是誰在發言,如何處理學生對於權力分享與轉移產生的心理衝突,像是誰才是對的、我應該相信誰、我應該支持誰等不安的情緒;而教師自身在選擇該讓何種聲音進入教室時也將面臨衝突與挑戰,例如該選擇哪一位學者、作家或藝術家的作品、讓邀請哪一位講者等,不論如何,教師應該接受他們所面臨的情境。
6.課程的衝擊
學生在面臨多元文化的教學活動與讀本時,不論是閱讀的是白人或有色人種作家的作品,不論讀者是白人或有色人種的學生,往往會面臨衝擊。不論是何種傷痛,教師都可以帶領討論,讓學生經歷轉化、重構的過程,以超越種族主義的歷史與現狀。 |
|
參考文獻
Dilg, Mary. (2003). Thriving in the multicultural classroo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