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教學錦囊
教學處方
課程設計
教學計劃
教學科技
有效教學
討論技巧
作業測驗
評量回饋
運用TA
鼓勵學習
服務學習
了解學生
多元升等
新進教師
心得分享
全英語教學

我這樣教有效嗎?

我這樣教有效嗎?

為了解課程的教學成效,同時發展自我的教學專業,教師可運用教學評量策略來改善教學。
 
自我檢視教學成效
為了讓教師有能力對課程進行自我改善,並檢視學生退選、吃力不討好等問題發生的原因,教師可就以下面向逐一進行反思:

1.教學原理: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還要繼續用這種方式嗎?
2.教學目標:我希望學生學到什麼?這些目標現在還適用嗎?
3.教學/學習方法:我要怎麼設計課程?這些方法現在還有效嗎?有別的方法嗎?
4.評量方法:我要怎麼知道學生是否有達到學習目標?這些評量方法還有效嗎?學生已經達成哪些學習目標、程度如何了呢?
5.學習環境:我要如何支持學生的需求?這些支持對學生有用嗎?學生可以自己多做些什麼嗎?
6.課程管理:我要如何讓課程的各個環節扣連得好呢?課程進行順暢嗎?我跟學生溝通的情況好嗎?最近發生的事件是在告訴我什麼嗎?
7.課程評估:我要如何改善教學?這些評估方式足以保證課程品質嗎?
8.教學評估:這個目的還適用嗎?是否有內在或外在的環境改變了?這門課還能達到這個目的嗎?我是否需要重開一門課?

 
如何收集需要的資訊
資料來源有以下幾種:

1.從學生得到回饋:評估需要的是量化或質性、或二者兼具的資料,再決定採用問卷、焦點團體、訪談等方法來收集資料。

2.問卷調查:提問的方式有很多種,但不管是什麼樣的問題,目的都是在收集學生的意見、觀點、態度與建議,以作為教學的改善。
(1)待完成的句子:例如:「這門課主要的問題是__」、「我最喜歡這門課的部分是__」,以收集各式各樣的回應。
(2)開放性問題:例如:「你認為這門課的哪方面最難?」、「這門課有哪個部分不了解的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自由回答,分析資料時雖然費時,卻往往能獲得有啟發性的回答。
(3)等級評價量表:例如:這門課的組織是「很差」、「差」、「普通」、「佳」或是「非常好」。
(4)兩極化的問題:例如:這門課的教學是「很有用」或是「浪費時間」。
(5)二元性問題:這類問題只允許學生回答「是」或「不是」、「同意」或「不同意」。
(6)為了獲得資訊的問題:例如:「你平均花幾小時備課」、「你參考了哪本書」。

3.從同事得到回饋:例如同儕教室觀察,你可以詢問誰願意來課堂進行觀察,並且考量誰才能給予有用的想法與建議。理想上應該分為幾個階段:
(1)進行觀察前的會議
(2)教室觀察
(3)觀察之後立即舉行的會議:就剛剛得到的想法與印象進行討論。
(4)討論觀察紀錄的會議:在這個階段應提出行動方案,並且在三個月後再次聚會以討論成效。

4.自我評鑑:可藉著教學日記、對關鍵事件的分析以及自己錄影/音的紀錄進行自我評鑑,記錄這門課的什麼教學方法管用、什麼方法不管用,以及下次上課應該刪掉、改變或增加哪個部分。

 
參考文獻
Butcher, C., Davies C., and Highton, M. (2006). Does the course work? In Designing learning: From module outline to effective teaching (pp. 186-208).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