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教學案例
menu
教學助理
學生學習
教師授課

主持一場精采的討論

案例說明

為了引起同學的共鳴,張老師常丟出同學較熟悉的問題來激發討論,不過,即使在這種情況,還是有同學經常如往常般不發一語,只靜靜地看著討論進行,熟悉問題的同學則更加踴躍發言。不然就是討論往往以固定的模式進行,鮮少發生讓師生都印象深刻的學習效果,往往令張老師感到有所缺憾。

張老師深知學術不是一項獨力完成的事業,一個好的研究往往是整合不同的經驗與觀點才能完成的,而這樣的精神應該整合到課程中。不過,雖然張老師已經努力尊重每位同學的發言權與不同的觀點,還是希望有更好的策略能讓討論發揮最大的學習效果。
 
問題診斷 精采討論前三問
n教師未將討論的問題根據教學目標做整體的設計 n討論問題、討論時機、討論步驟都設計妥  當了嗎?
n教師僅將討論視為轉換教學節奏的工具 n自己是催化劑還是主導者?
n教師所意識的學生自主權僅限於問題的發言權與觀點 n是否有不斷評估討論的進行方式是否需要調整?
   
建議策略

在設計教學大綱時,即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問題;如討論重點是著重在對新概念的了解、批判能力的學習、不同視角的整合、或將新概念與先前知識相連結的能力等等;

在第一堂課與同學討論學期中將討論的問題,並讓同學來提議討論問題;

設定問題是引導型的,還是隨著同學的興趣而發展的;

上課前五分鐘要同學先就討論問題寫下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也可以讓學生練習以寫作來整理複雜的思緒;

從同學最熟悉、最容易回答的問題開始,等到同學進入情況之後,再問需要應用其他概念的問題;

設定討論的單位是針對個人、小組、或全班同學;

丟出問題之後讓同學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如果沒有人回應則用另一種方式再說一次,或加入其他有助於思考的訊息,讓學生了解重點在於思考歷程,而非答案的對錯;

避免在回答之後給予立即的回饋,以免讓同學將焦點放在評價自己的答案;

在有人回答之後要求另一位同學加以評論,而非由教師來評論,讓教師對討論的控制降到最低

不論同學的回答對或錯,都給予正面的回饋;

鼓勵同學對自己的答案進一步深化,而非由教師來加以修正。

 

參考資料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Teaching at Stanford: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for faculty, academic staff,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Available from http://www.stanford.edu/dept/CTL/handbook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