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圖書推薦
menu
教學科技
教學策略
教學評量
教學助理
教育行政
成人教育
學習社群
服務學習

如何評量小組作業中的個人貢獻度
如何評量小組作業中的個人貢獻度

(Assessing contributions to group assignments)

小組作業有很多好處,可以讓學生知道其他人的觀點,也有助於發展團體工作的技巧,如溝通、領導、時間運用等,這些在職場都是十分重要的。雖然小組作業有這麼多優點,老師卻往往對評量方式感到困擾。究竟應該由作業參與過程貢獻還是由作業成果來評量一直有很多爭議;若由作業成果評量,便可能產生沒什麼貢獻的學生反而得高分的結果,也就是「搭便車」現象。

既然授課者很難適當地評價學生的個人參與度,因此有越來越多授課者將這項工作交給小組同儕。基本上,同儕評量多是採用這種方式,即小組成員彼此互評,評分結果成為個人分數的一部分。

本文為社會心理學課程的例子,目標是用團體合作的方式完成一個研究。教師雖採用小組合作,每個學生仍要根據小組工作獨立交一篇報告。課程有61個大學生,由學生自行挑選同伴分成12個小組,每一組要根據教師給的研究領域與關鍵字收集資料、做分析,最後一週上台報告各組的研究。教師在分組前會讓每個學生得知他們的作業分數會因自我評量與同儕評量而有所調整,教師不僅將詳細的評量過程口頭告訴學生,還寫成書面資料發給學生。

當大家報告都交了之後,每個小組成員便開始對貢獻程度進行評分,評分對象也包括自己。評分內容包括問題意識、文獻回顧、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口頭報告、整體計畫管理等七個面向,每個面向的分數為3到-1。當團體分數的平均值計算出來之後,個人報告的總分將隨著高於或低於這個平均值而按比率起伏。

作者認為小組作業加入同儕評量有許多優點,不僅可區分出個人在小組作業中的貢獻,還可以使學生成為主動、獨立、有反思能力、肯負責、肯參與的學習者,可產生許多正面效應,很適合運用在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