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社群的發展與維持 |
(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The Syracuse University Experience.)
|
作者:Hurd, S. N., & Stein, R. F. (2004).
出版社:Bolton, MA: Anker.
|
學生轉換到大學的環境時往往面臨許多挑戰,先是要符合教授對學生的期待、要達到大學作業的要求、要面臨期中考的壓力等等。除了學業方面的挑戰,住校生還得適應跟別人共用一個房間、學習如何在人際關係與課業要求之間達到平衡。更多挑戰來自於適應不同背景的同學、寬闊的校園、各式各樣的資源等等。如果是兼顧全職工作、家庭與學業的學生,面臨的挑戰就更多了。
|
為了改善上述問題,校方可以運用「學習社群」策略來改善學生面臨的斷裂感。「學習社群」指的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與教職員可以在其中產生良好的互動關係。例如可以整合同修二、三門課與同住一層樓的學生設計「住宿學生的學習社群」,使學生在課堂內與課堂外的經驗可以有所連結;也可以發展「非住宿學生的學習社群」,讓不住在學校的學生可以透過學習社群維持互動,分享彼此的經驗。
|
本書運用的學習社群策略是在學習的情境中,將課程與校園生活這兩者相互結合,在學生與教師之間發展出學習者的社群。建立學習社群有什麼好處呢?將分以下幾點說明:
|
改善學生與教師之間在知識的互動關係:在課堂中,教師對學生而言往往只是一名授課者,特別是從不去找老師的學生。此外,學生之間透過討論交換彼此想法的時間也往往不夠。學習社群的設計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
使不同課程產生連結:常有學生抱怨必修課太多,修這些課往往只為了滿足系所對學生的要求,建立學習社群正可以幫助學生與教師思考課程之間的關係。
|
將學生的課業與社交生活連結在一起:大一新生特別有這方面的需求,如果有一個網絡可以結合他的朋友與老師,將使新生較容易兼顧課業與社交生活。
|
提高留住學生的比率:有許多研究顯示,學生中途輟學往往發生在入學的第一年,如果加入學習社群,可以減少這類情形的發生。
|
豐富住宿管理人員的住宿生活:住宿管理人員之於學生的關係往往圍繞在技術層面,學習社群可以提供他們與學生有不同的相處經驗。
|
讓教師有不同的視野:教師往往在封閉的環境中教學,往往只透過研討會或學術著作與其他人分享他們的工作;學習社群提供教師分享教學經驗的機會,討論不同課程是否有共通之處,是否可以互相支援或彼此補強,因此可以增加彼此的連繫感,也可以從學生的角度重新思考教學工作。
|
學習社群可以有幾種模式: |
大班課程模式:這個模式可以整合不同大班課程一起建立幾個小團體,由高年級學生帶領討論,作為新生的支持團體。教師並不需要改變他們的教學計劃,或是與其他教師共同研擬教學,只要在第一次團體討論自我介紹即可。 |
配對或群組課程模式:將相似主題的二門課配在一起,把同時修這兩門課的同學組成一個團體,或是將修同四門課的同學組成一個團體。在這個模式中,教師需要一起討論彼此的教學計劃與作業,使學生在知識上有所連結。 |
小組教學模式:課程可以有不同的結構,但教師可以發展出一個共通主題。因此,在這個模式中,教師將一起選出主題,一起設計教學。可以有社群活動、戶外教學、讀書會等不同方式。 |
住宿生活模式:這個模式需要結合住宿生活,與住宿管理人員合作,可運用單一課程、二門課、群組課程、小組教學等形式分學習社群,教師可以到宿舍參與社群活動,可以與不同小組的學生共進晚餐,甚至跟學生住在一起。 |